
个人简介:李春彪,男,江苏宝应人。教授、博士生导师、IEEE Member,2011年入选江苏省第四期333高层次人才,2020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94年毕业于南京财经大学,2004年和2009年于南京理工大学分别获得通信与信息系统工学硕士和信息与通信工程工学博士学位。2010-2014年东南大学博士后,2012年5月至2013年11月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访问学者。2019年10月任教务处副处长,2020年9月任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
主要研究忆阻电路与神经形态系统及其应用,主持国家自然基金、省自然基金、省高校基金、省“333人才”项目、国家博士后面上基金和特别资助等项目近10项,发表核心及SCI论文百余篇,其中Top 1% ESI数据库高被引论文(HCP)7篇,热点论文3篇;获国内授权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10多项;教学研究成果获2018年江苏省教育教学与研究成果奖(研究类)三等奖,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和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
以终为始塑造工程之魂,以创为导展现课程之魅
以终为始重课程思政,心系学生重能力产出。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要舞台,因此课堂教学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OBE教学理念,以终为始,塑造学生工程素养,努力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在电路和模拟电路两门专业基础课的课程教学中主动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用“天圆地方”朴素辩证法思想来统领课程思政。天圆地方古典哲学思想与电路理论浑然天成。所谓天圆,指电路服从网络拓扑约束;所谓地方,指电路服从元器件约束。教学过程中也将这一思想运用于人文修养:天圆,思维不拘泥才能广博通达;地方,行事多周全才能稳重严谨。鼓励学生保持通达和持重,在团队和社会生活中既团结协作,又积极主动;既追求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又致力于个人价值的提升。建立“三个助推”体系,即师生释疑助推,软件仿真助推以及硬件实验助推,以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打造“四到”课堂,即通过“捡到、见到、践到、溅到”将知识转变为能力。通过练习复习环节,让学生认识到已经“捡到”掌握到的知识,通过讲授让学生“见到”更多的新知,通过仿真和实践练习让学生“践到”更多的规律与约束,通过创新训练,让学生将探究性思维“溅到”延伸到新的知识发现、宇宙探索与工程应用之中。
以创为导重思维训练,课程教学重创新研究。
课程教学始终以创新为引导,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要力争上升到学生创新层面。开展“层进式”教学设计,将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使学生建立起综合知识体系,并致力于培养学生深度分析、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电子线路课程内容多,难度大,教学过程中采用模块化方式,可将“电路之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领略到课程知识的内在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欲望,协助学生突破习惯性认知模式,真正意义上完成知识的重构。同时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课程内容的发展脉络,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包括考核方法,促使学生主动接触使用现代工具并展开研究,进而提升创新能力、工程能力与工程素养。通过“铺”“建”结合,建设并扩充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将教案、PPT、习题集和其他教学资料转换成网络资源转移到学习通网络平台;同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不断开发各类讨论题、测试题、训练题,动态优化新的教学资源,包括讲课音视频、答疑与辅导视频以及经典实验的软件仿真案例,形成课程资源的自动迭代,提高课程教学资源的势能。